這里,千畝竹林,十里水聲。 這里,山色青翠,處處茂林修竹,山谷中,流水淙淙,蜿蜒穿過。 依山而建因水得名 叫水坑村位于潮安區鳳凰鎮東南面,海拔760米,東與饒平縣新安林場接壤, 村道與汕鳳公路連接, 因山高林茂, 溪澗流水在山谷中淙淙回響而得名。 叫水坑村下轄內峎、外峎兩個自然村。這里,世居的村民皆姓林,林姓先祖起先從福建移居到饒平新塘石壁鄉,后又移至鳳凰鎮東坑村、中段村與上春祖厝村,最后于清朝年間遷移至本地開基創業,F戶籍人口390多人,實際居住人口200多人。傳統經營以毛竹生產,竹器加工,兼種茶葉、水稻,現時主要作物是茶葉種植。 現兩個自然村各有一座始建于清朝的祠堂,保存完好。村民信仰將軍老爺,據傳以前有位將軍經過此山,在山上的石塊坐過,便將此山取名將軍老爺山,后來在那里設點祭拜。 原始森林千畝竹林 叫水坑境內有將軍老爺山,海拔1000多米。其中鶴頂山方圓500畝的密林屬原始森林,其中古樹林有年逾300年的樹齡,其中一棵梨樹已近700年,樹圍達6.5米。密林中鳥獸種類十分豐富,斑鳩、鷓鴣、山雞、彩雀、畫眉、野兔等野生動物屢屢可見。村的四周有成片的毛竹林,約1500畝,景色十分壯觀。在村東南坡還有一片面積上千畝的宜牧草地。叫水坑,顧名思義就是水聲響。在村子的西北側有3條縱向平行的山澗小溪,分別為麻竹涵溪、石壁頭溪和桂竹坑溪。麻竹涵溪有一處高71米的巨石壁,傍澗西路,溪水自石壁上下瀉而成瀑布,交響成樂,沿溪開遍山野奇花;桂竹坑溪總落差約15米, 自然形成6級小瀑布。 奇石傳說人文印記 傳說很久以前,潮州的湘子橋經過多年的建設快要落成了,準備大辦一場盛典。遠在天邊的鐵拐李聽聞此事,很是高興,決定前去慶賀,他帶上凡人做戲時所用的戲囊,并精心準備一些道服等道具,就啟程了。由于路程遙遠,鐵拐李翻山越嶺、跋山涉水,用了幾天幾夜的時間,才來到一處山清水秀、美如仙境之地,他選了一能夠遮擋太陽光的巨石,在旁坐下來休息。片刻, 一位穿著似樵夫的老伯擔著柴從他面前經過, 他便上前詢問:“ 這位老伯,你可知這里離潮州湘子橋還有多遠的路程?”老伯一看詢問之人雖滿身風塵,卻似有一股仙氣環繞,不敢怠慢地答道:“此地名為叫水坑村,離潮州的湘子橋還有約一天的路程呢!現天色已晚,要不先歇一宿,明天再趕?”鐵拐李一聽,揮手回答:“哈哈,不了,不了,我還要趕去參加湘子橋的建成慶典呢,遲了可不好!崩喜宦,告知他湘子橋已建成許久,慶典儀式早過了。鐵拐李不由大怒,將隨身所帶的戲囊從一旁扯過來,扔在道路一旁,并對其旁邊的巨石狠狠地踩了一腳,巨石立馬就裂開了一條大縫,還留下一個腳印, 便騰云駕霧離開了。后來, 當年鐵拐李所扔的戲囊, 隨著時間的演變, 化成了一座巨大的四方形石塊, 人們稱之為戲囊石; 被他所踩裂的巨石,稱之為踩裂石。 支持革命紅色跡地 1934年10月, 潮澄饒縣革命委員會在浮鳳區叫水坑村成立, 叫水坑村內貼滿了宣傳標語,紅軍們受到村民的熱情款待。初到叫水坑駐扎的紅軍水土不服,不?人,一些村民翻山越嶺采摘草藥,送給紅軍們治療。國民黨軍隊得知潮澄饒縣委在叫水坑村成立, 在1935年期間多次“圍剿”叫水坑村。1935年9月,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,紅軍被迫撤離,縣委印刷所被毀,全村人逃到新東、鳳新等地。心狠手辣的國民黨軍隊生怕村里還有紅軍進行著隱蔽活動,連夜放火燒毀叫水坑村,被毀民房一百零八間,近千畝苗竹被砍光、燒毀,全村到處是斷垣殘壁,一片凄涼。叫水坑村為革命斗爭做出重大的犧牲。 精準扶貧鄉村振興 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,幫扶單位和村委密切配合,積極籌措幫扶資金,落實對口幫扶政策,發展村集體經濟。聘請資深茶葉種植專家、茶葉制作專家進行專業培訓,指導農戶優化種植,科學制作茶葉,提高茶葉的質量和產量,增加收入。對積極發展種養業和新開發茶園的貧困戶實施種養獎補制度,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。結合鄉村建設,實施進村道路改造升級、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、飲水工程、村黨政服務中心修繕、村莊人居環境整治、農家樂、路燈、村衛生站和視頻監控等15個項目,發展特色旅游。踏進原始森林,在竹林邊、溪水旁,泡一杯工夫茶,享受大自然樂趣,讓人流連忘返,叫水坑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旅游資源,將成為潮州一處旅游觀光的勝地。 未來的叫水坑將成為真正叫得響品牌的“桃花源”!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