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2日,國家統計局貴陽調查隊發布了2018年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統計,統計顯示,2018年全市經濟保持平穩快速增長,城鄉居民收入再創新高,其中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115元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648元,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繼續提升。 城鄉居民收入同步增長 增加值為全省最高 2018年,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發生了新的變化,穩步增長的同時與經濟增長同步性增強。調查數據顯示,貴陽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115元,比上年增長9.1%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648元,比上年增長9.7%。全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與gdp(9.9%)相比分別低0.8、0.2個百分點,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保持同步。 調查數據顯示,2018年貴陽市城鎮居民各項收入占比呈現“三升一降”,農村呈現“兩升兩降”。從收入結構看,工資性收入仍是城鄉居民收入的主力。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22056元,同比增長15.3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2.81%;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為8978,同比增長7.1%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7.38%。 2018年,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增速繼續高于全國、全省平均水平。其中,城鎮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7.8%高1.3個百分點,比全省平均水平8.6%高0.5個百分點;農村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8.8%高0.9個百分點,比全省平均水平9.6%高0.1個百分點。 從收入的增加值看,2018年城鎮居民收入較上年增加2929元,分別高于全國、全省(2855、2512)74元、417元;農村居民收入較上年增加1384元,分別高于全國、全省(1185、847)199元、537元,差距進一步縮;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值分別位居全省第一。 值得一提的是,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繼續高于城鎮,2018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0.6個百分點,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.26:1下降為2.24:1,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。 城鄉居民收入靠啥實現增長? 據介紹,脫貧攻堅、三大戰略行動現成效。2018年,貴陽市城鄉居民收入再創新高,那么是什么原因促進了居民收入的提高呢? 記者從國家統計局貴陽調查隊了解到,首先,2018年貴陽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98.45億元,增長9.9%;增速快于全國、全省平均水平,連續六年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,全市經濟持續平穩向好發展為城鄉居民收入奠定了基礎。 其次,各項惠民政策的實施促進了居民收入的增加。其中,機關事業單位、司法、人民警察等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進,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惠及近10萬人,人均增加300元/月;全市教師納入目標考核發放目標考核獎,惠及人數約3.6萬人,人均增資1.2萬元;法、檢參改人員人均增資3.5萬元/年;人民警察職務(公、檢、法、司法、政法)等單位特殊津貼補貼惠及3368人,人均增資1.76萬元/年。 同時,農村低保標準也得到進一步提高。從2018年6月起,三縣一市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6000元/年,同比增長25%,人均增收1200元;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8076元/年,同比增長7.7%,人均增收576元。 此外,鄉村振興戰略助力農村收入增長。2018年,全市共落實市縣兩級財政資金26054萬元,完成調減玉米種植面積40.79萬畝;完成結構調整種植76.74萬畝(其中改種經濟作物69.33萬畝、植樹造林7.41萬畝)。 貴陽市實施城市“三變”改革項目40個,惠及城市居民23.2萬人,完成300個行政村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;入股土地16.7萬余畝、入股資產7700萬元,促進24.28萬城鄉居民變股東,促進居民收益1.12億元。而且,在大力推進富美鄉村建設中,開展4個新增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申報工作,建設田園綜合體30個,建成富美鄉村示范村30個,也通過發展產業助力了農民的增收。 專家建議: 促就業、增保障、保增收 如何促進居民增收,進一步提升居民生活?國家統計局貴陽調查隊給出三點建議。首先,要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,提供更多就業崗位,促進居民就業,確保工資性收入持續穩定增長;特別是對下崗職工、殘疾人、低收入家庭等困難群體加大扶持力度,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,鼓勵自主創業。 同時,推進貴陽市城鄉“三變”改革步伐,扎實抓好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,助推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及村民入股分紅機制,讓“三變”改革落到實處,真正成為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法寶。 最后,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,主要解決支出型(因病因災返貧)貧困,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標準,加大對低收入、失業、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和困難人群加大救助力度,保障其基本生活和收入的實際增長。(作者:陳迅 陳玲 來源:貴陽晚報) |